藝談

幼兒劇場探索點線面

「我想透過劇場,讓藝術融入生活。其實小朋友對美感的欣賞,是可以通過遊戲慢慢培養的。」

林英傑,是大細路劇團藝術總監兼導演,從事戲劇教育超過30年,專注開拓兒童劇。今次「賽馬會藝壇新勢力」《BB大過天之點、線、面》,是他創作的第二個幼兒劇場。開騷前一個月,他還走進社區主持親子互動工作坊,以生動的講解,配合有趣的小道具,讓一眾好奇的孩子在歡笑聲中探索點線面的無限可能。

文:胡慧雯

這天在大埔藝術中心黑盒舉行的《BB大過天之點、線、面》親子互動工作坊,5 歲的池天佑在媽媽陪同下參與。他看見「意粉叔叔」林英傑把代表「點」的顏色波波放進透明膠管內「碌來碌去」,聚點成「線」,即舉手表示希望嘗試。天佑媽媽喜見兒子拿着膠管玩波波,不亦樂乎。她看到道具都是日常生活物品,也有所啟發:「我打算找透明膠管和波波,在家和兒子這樣玩遊戲。」

小朋友家長投入齊齊玩

意粉叔叔之後又引導多位孩子把絲帶連結起來,再用手把之弄成三角形、長方形等,「線」轉眼間就組成了「面」。小朋友大夥兒拉着長長的絲帶扮火車四圍走時,現場充滿歡樂聲。4歲的清清就說最愛「扮火車」這部分了,而她媽媽對這個工作坊也讚不絕口:「玩意多又很互動,道具簡單但顏色鮮艷,加上意粉叔叔講解生動,小朋友都明白怎樣玩,所以樂於參與。」她自言曾帶清清欣賞大細路劇團演出的《超級BB》、《小海螺與大鯨魚之環保遊世界》等,看見女兒樂在其中,因而繼續捧場。

身為親子工作坊主持人的意粉叔叔,完場時縱有倦意,卻笑得滿足。他又指出,作為表演者,只要看到大小觀眾反應熱烈便快樂。「如剛才我邀請了一位爸爸出來跳大繩,我欣賞他失敗後仍繼續嘗試,完全是放下身段去玩。希望他們在家,也會像大細路般和孩子一起玩。」

此工作坊與將於11月在劇場公開演出的《BB大過天之點、線、面》幼兒劇場,有著同一主題,均是以2至6歲的小朋友為對象,同樣在35分鐘內有十多個環節。不同的是,劇場版將會是全無對白的「無言劇」。他指出:「當中沒有甚麼大道理,只有色彩豐富的道具,以及創作人注入的美學元素。透過燈光及舞台影像效果的配合,再加上演員(在形體、眼神、表情等)的演繹,希望令小朋友在劇場得到獨一無二的體驗。」

「透過燈光及舞台影像效果的配合,再加上演員(在形體、眼神、表情等)的演繹,希望令小朋友在劇場得到獨一無二的體驗。」

走進社區學校作導賞

至於走進社區和幼稚園的工作坊,特別在大大拉近了表演者和觀眾的距離。「它給家長和小朋友一個感受現場演出的機會,某程度上也是一個導賞,希望吸引他們入劇場欣賞演出。」

林英傑早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太古設計系,之後入讀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1991年他演藝畢業,翌年加入赫墾坊劇團,成為旗下首位全職演員,經常隨團到小學、中學、大學甚至老人院表演,讓未入過劇院的人,感受到現場演出的震撼。他感激藝術總監吳家禧給他許多學習機會,讓他正式接觸到兒童劇,繼而發現自己不但很喜歡跟小朋友接觸,還愛跟大夥兒四處去巡迴表演,直接影響了他往後的戲劇事業。

意粉哥哥變「叔叔」初心不改

他1997年離開赫墾坊,以自由工作者身份做過演員及監製。1998年時,他和朋友傾談合作,一行五人不約而同表示有意創作兒童劇,促成了大細路劇團的創立。問「意粉叔叔」的稱號由來,他笑了一笑:「話說我讀理工時,有朋友幫我改了讀起來有重量感的英文名Even。到了自己成立劇團時,由於經常需要和小朋友玩遊戲,有需要改一個開心的名字,而食物名就最容易記,便靈機一觸叫自己『意粉哥哥』了,十年前,才再改為『意粉叔叔』。

林英傑育有兩名子女。直言當年有志創立兒童劇團,正是初為人父的時候:「大細路劇團成立之初,太太剛有了BB。她就是現在於劇團幫我手、已經21歲的樂兒了。」他笑說子女的成長,一直帶給他大量創作靈感。「就好像在台灣創立九歌兒童劇團的鄧志浩曾說過,有心創作兒童劇的人,最好先當上父母。因為有了孩子後,自然會明白是為誰創作。」

大細路劇團晃眼成立了22年,帶來逾100齣小學巡迴教育劇場及公開演出,而林英傑的宗旨始終如一,要求大細路劇團的創作風格繼續「貼地」:「不是去強調藝術,而是希望和觀眾多互動,透過不同環節,把藝術融入生活。而我繼續創作優質的兒童劇,正是希望新一代小朋友不再只顧玩手機及上網,因為這種活動太單向,也不需要想像力。」

林英傑多年來常到外地考察,他發現幼兒劇場在歐美等地很流行,甚至有節目以0至2歲的BB為主要對象,他覺得家長給幼兒播下藝術種子也是好事,於是五年前開始摸索如何把幼兒劇場的概念帶來香港。「我覺得可以由最基本的概念做起,於是想起當年在理工讀設計,最初學的就是點、線、面這些基本視覺元素,而小朋友向來覺得『波波池』好玩,所以波是重要道具之一。」

《BB大過天之點、線、面》是大細路劇團繼2018年的《超級BB》後的第二個幼兒劇場。林英傑自言設計節目時有參考兒童心理學的意見,考慮到小朋友的耐性有限,所以幾分鐘便會轉一個環節,而道具就是乒乓波、布、繩、絲帶這些既安全,又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東西,希望拼合起來,在光影效果下變得有美感,並能刺激幼兒的求知慾和想像力。

「不是去強調藝術,而是希望和觀眾多互動,透過不同環節,把藝術融入生活。」

由網上直播到實體表演

話說回來,這幼兒劇場原定於上年公開演出,奈何因當時疫情嚴竣而取消了,改為以直播及錄播形式,供香港及國內觀眾於線上欣賞。對於今年11月終於能在劇院現場演出,並獲邀成為「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節目之一,作為藝術總監的林英傑大感興奮,皆因現場演出始終是無法代替的。

「上次演出,有部分是因應直播而設計的,所以我們大約會保留其中八成五的內容,其餘部分會重新構思,因應現場演出而添加一些互動環節。」大前提是希望防疫要求和觀眾現場參與兩方面取得平衡。

他又透露最初的劇場構思是「點、線、面」三位朋友會遇上「三原色」三兄弟,然而思量過後決定把兩者分拆,而《BB大過天之三原色》這劇場計劃,就會安排在2022年的2月演出。

創作源源不絕,動力何來?林英傑認真地說:「見到家長和小朋友開心參與,正是我辦大細路劇場的原動力。」他續解釋:「針對大人的戲劇,觀眾可能瞓着,到完場時卻會醒來拍掌。相反,做兒童劇如果表演得不好,小朋友便會很不耐煩,不斷嚷着要離開。所以無論是工作坊抑或劇場表演結束後,每次我都會留意家長和小朋友帶着一個怎樣的心情離場,因為小朋友的反應永遠是最直接的。」

「每次我都會留意家長和小朋友帶着一個怎樣的心情離場,因為小朋友的反應永遠是最直接的。」

相關標籤

分享

相關藝術家

相關節目

《BB大過天之點、線、面》親子互動工作坊

《BB大過天之點、線、面》互動工作坊

《BB大過天之點、線、面》

大細路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