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舞蹈 在困難中找到自由
「當她面紅卜卜的時候,她是自由了。」
不加鎖舞踊館藝術總監王榮祿 (祿) 憶述他在一個韓國藝術節中帶領一班太太進行「#非關舞蹈」工作坊時,參與者表現最真實、釋放自由的一刻。
文:丘思詠
「開始的時候她們並不真實,因為不能放下自己的包袱。覺得身形要長、手要靚,要elegant (高貴)。因此當要做一些『落地』的動作時,她們便顯得有點尷尬。」
在工作坊中,除了跑跑跳跳,祿還要求她們拳擊一個在空中飄浮的普通膠袋。一個看似非常容易的任務,祿卻限制她們下身的移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讓膠袋掉落地上。
「她 (其中一位成員) 開始感到辛苦,旁邊的人便鼓勵她:『不要放棄呀!』、『繼續呀,你還只有十秒!』。她便產生了一份激昂的情緒,這種情緒便是最真實最迫切。」祿說:「當你面對困難時,要付出的力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但當你看到、感受到旁人也和你一起努力時,你便會握緊拳頭。」亦在此刻,參與者能面對最真實的自己,讓自己找到自由。
開放舞台,讓大眾參與
近年來,為了讓「#非關舞蹈」這個概念走進社區,「#非關舞蹈」公眾參與計劃便順應而生。
最初是祿和兩位「#非關舞蹈」的藝術家 (立體紙藝及燈光設計神父;及文字/劇場藝術家梵谷) 共同探索不同藝術形式如何引發身體去動的實驗。其後,他把這個與另類藝術家合作的試驗再推展開去,吸納一些全無藝術及舞台經驗的大眾。祿說:「參與者很多都没有舞台經驗,而我正要抓住他們這份raw (原始性)。我喜歡他們這種完全沒有修飾的狀態。」
祿特別把「#非關舞蹈」的創作放於舞台上,一方面讓參與者有機會在舞台上演出,也滿足了他一直渴望和觀眾的互動,更讓觀眾能直接「進入」他的作品去「體」驗它們。此外,他更希望開放觀眾對舞台/劇場的想像,「很希望開放劇場只屬於專業人士這個觀念,讓劇場不只是局限於精緻藝術。舞台或劇場是一個大眾也可以參與、享用及交流的地方。」
「#非關舞蹈」的概念自2015年產生後,已經發展出七個不同的作品,並獲多個國家及地區 (匈牙利、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等地) 的邀請,與當地的群眾共同創作,演出超過二十多場。參與的朋友有六七十歲的長者、十來歲的青年,也有家庭主婦及專業人士。
今次參與「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是第一次將計劃搬到香港舞台上的正式演出,參與者層面更為廣泛,八個工作坊中分別與六個本地機構合作,參加者包括修讀藝術治療的學生及畢業生、社工,也有長者、少數族裔人士、更生人士及服務他們的義工、癌症患者及他們的家屬及照顧者。
共同創作,開放想像
參加者只需在正式演出前參與兩節各兩小時的工作坊與祿共同創作,便可和舞團的專業舞者在舞台上進行演出。
「我會在工作坊中把演出的elements (元素) 拆解出來,讓參與者感受及理解,之後便進入編排部分」祿解釋創作的方法。
是次演出的其中一個作品《足》,以腳在不同年份所創造的印記為主題,透過腳的動作聯繫數字、位置作為基本元素。例如,工作坊其中一個遊戲中,祿會邀請參與者在地上的九宮格內用腳去「打電話」:「如何從第一個號碼接去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號碼?如何雙腳不離開一個號碼卻要去下一個?如何跳過去、轉過去?」祿會不斷提示參與者利用腳的方式,甚至要他們實驗能否在躺下的情況用腳移動身體,讓他們明白腳的可能性及想像。眾人以創意的方式用腳舞動,再經過祿的編排,成為一個屬於這一特定群組表達關於年份及足印的作品。
當問及這個讓公眾參與計劃的一些困難時,祿坦誠地說:「真的很困難!」除了是如何在極短時間內和一班新認識及没有舞台經驗的朋友合作外,他感到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令作品簡單直接,同時直達一些哲思層面,如何連結人最基本的需要或感受」。這也是他最感興趣的課題。「因為有這件事我才會move(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