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ng Chi Wo  梁志和  藝談

家或家居,一直是梁志和思考的主題。

文:何兆彬

2007年,梁志和創作了《開屋》(Open Home),借用陌生人的住所設置30條聲音裝置,觀眾經過預約進入單位參觀,裝置內容訪問了不同人談自己的居所。「自2005到2008年,我都在創作此主題。」2018年,他創作出《孤寂遺跡》參與泰國雙年展。在旅遊區的海邊,佇立了一個沒有電話的電話亭。當電話亭失去溝通功能,它會否改變了作用?「一個失去原有意義的空間,你會思考自己跟世界,還有甚麼關係?這麼僅有的私人空間,你會對自己說甚麼?」

今次「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的藝術項目《家.不家》選址在酒店舉辦,展覽共分兩部份:酒店大堂內那失去功能的電話亭,和樓上設有不同裝置的兩個酒店房間。

「你有多久沒有見過室內電話亭?」一個七十年代的懷舊電話亭,出現在今天的酒店大堂 ── 亭內電話位置換成了看似木頭的木化石,「觸碰下,你會發現它有細微分別,石頭沒有溫度,石是涼的,木是暖的,我想這像是個隱喻。你以為理所當然的理解,到接觸時可能是兩回事。」
《家.不家》的第二部份設於兩間酒店房內,參觀者須先在網上預約,方可在特定時段前往參觀。「房間一播放着30人談家獨白的《開屋》,而新作則在另一房間,它延續我新的想法。」他說:「第一間房是具體的,第二間房是抽象的;第一間房是過去的,第二間房是未來的;第一間房是整體的,第二間房是片段的。」

《開屋》(2007)

香港是我家?
「2007年我創作《開屋》後,已考慮是不是要做三步曲?我希望在示範單位裡做這個作品,那是完全虛構的家。」這個想法,是凸顯既私人又公共的空間,恰好酒店正符合這樣的環境:明明不是家,又提供了大部份家的功能,「我們離開家時,酒店讓你過渡作息。酒店服務常強調自己舒適得像回到家中,這很有趣,根本不屬於你,又要把它想像成自己的地方。」

為了創作新作品,他跟五個16至17歲的年輕人聊到「家」,「五個裡面,有四個準備離開香港,當然都是去讀書。餘下一人因家裡沒有條件出國,他想在香港攻讀實用的專業,讓他日後更容易離開。」談後梁志和只感無奈。他問五人,家裡會想到有甚麼比較重要,一個答案是BS卡(戰鬥遊戲)、一答米奇老鼠、一答男朋友繪畫的人像。梁志和利用這三件小物品,各創作了一件小作品,放置了在第二房間。另外還就談天內容,創作了一個錄像,製造時空交錯的並置。

「過去兩年,香港遇到好多外在環境或內在因素,我們對這熟悉的地方突然變得陌生,對不同的人來說,會怎審視這每日生活的空間,去思考自己身處之處?」他特別提到,過去一年當港人面對身邊朋友開始前往海外進修或移民,我們不禁會想,家是一個甚麼概念?「這空間也超越自己張床的物理空間,也包括了更大的城市,香港還是不是一個家?是否當有人離開才感到這是他的家?」

《孤寂遺跡》 (2018)

相關標籤

分享

相關藝術家

相關節目

《搭枱》演談:〈明鏡止水〉

《搭枱》演談:〈情緒處理中〉

《搭枱》演談:〈時.間.流〉

《搭枱》演談:〈仿鴨與掩蓋〉

《搭枱》展覽

壓軸節目《搭枱》

流動演出《喧寂之間》

無極樂團 X Run-around樂團 X 林嵐

《放空做夢》

林丰

《無眼睇—慾》展覽

曾景輝

表演創作工作坊

標籤: